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常务副会长、北京陶瓷商会会长、北京市闽龙世纪建材市场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进林企业单位北京陶瓷艺术馆最近因为一件事在收藏界引发关注。
“中国瓷·北京事,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和陶瓷物件的北京故事”自6月12日开展以来,来自四面八方的北京市民带着家传陶瓷物件来到北京陶瓷艺术馆。他们带来的有“建国瓷”、“革命样板戏陶瓷”、“70年代出口咖啡具”、“搪瓷缸”等等,款式各样,但都具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极具时代特色。且每一件陶瓷都有自己的故事。市民们带着陶瓷来北京陶瓷艺术馆请专家现场点评,现场观众也一起听一听陶瓷与时代的故事。在这个场合所呈现的陶瓷不一定是最值钱的,但是每一件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有些陶瓷是市民家里祖传的,可能是50年代或60年代的产物,有些可能清朝或明朝时期的东西。“作为文物,它不一定很珍贵,但是祖辈把它当成宝贝传给下一代,这其中的意义就不一样了。” 北京陶瓷艺术馆名誉馆长及创办人陈进林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有一件陶瓷是呈送人的爷爷传下来的,呈送人的爷爷开的是药铺,药铺要挂药罐,药罐里面就一直装有药,传了几辈传到他手上,药罐里到现在能闻得到药味儿。“一件陶瓷里看得到家族的奋斗,看得到家风的传承。” 陈进林表示。
“中国瓷·北京事”目前征集到作品种类繁多,包括建国瓷,以及一些老百姓的家用物件,还有大碗茶陶瓷,以及百年老店用的瓷器等等。
陈进林表示,看陶瓷,能看到历史的发展脉络,看到一个时代生活的方式,一个时代的审美。“比如唐代的陶瓷,人物有特点;宋代的陶瓷特别精美。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建国之初,我们国家应该说是一穷二白,连吃饭的碗有可能都残缺的很厉害,那个时候要是把碗摔了,父母是要打屁股的。而70年过去,我们的物资大为丰富,各种精美陶瓷精彩纷呈。现在摔了一个碗不算什么,摔了后会先看孩子有没有受伤,这说明我们物质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瓷器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它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了时代的生活风俗,也是生活的一种呈现,先解决了饭碗的问题,然后再是艺术上的进步。”
科技和传统结合
发展的首要条件是要有好的传承
这是北京陶瓷艺术馆在“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办馆理念下的又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借陶瓷物件为载体,讲述“我”和陶瓷物件的北京故事,以此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自北京陶瓷艺术馆成立以来,到现在已经有13万人次到此参观体验。参观者从这里了解了历史、文化、艺术以及科技。
艺术馆的设立肯定是有情怀和情结在里面的。创办人陈进林从事陶瓷生意有近三十年的时间,他见证了中国陶瓷产业从起步到现如今如此繁荣。陈进林说,中国的陶瓷领先世界千年以上,西方国家一直在用各种的方式学习中国的技术,我们的陶瓷产业从新石器到夏商周再到宋元明清,然后到现在,已经具有了很高有水准,可是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以后怎么办。后面如何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北京陶瓷艺术馆便有着这个使命,它在思考未来。
而未来要发展好,首要条件却是要有好的传承。所以,北京陶瓷艺术馆的最深层次的责任是教育。
“从基础起,从娃娃抓起,让他懂得陶瓷的一切。” 陈进林说,北京陶瓷艺术馆在尝试用多媒体的方式来展现体验,用人文和科技来表达陶瓷。此外,艺术馆还走出去,和学校合作,激活学校资源,拉上学校一起来共同来研发有趣的课程。科技和传统结合,不是枯燥单一的表达,让陶瓷跟科技结合,来激发孩子的探究的兴趣,小孩子才能接受。“教育有很多事情可以做,陶瓷的故事你知道有多少?这些故事编成科普剧,用陶瓷去讲历史,用动漫展现,既生动又形象,孩子们会喜欢的。”把历史的厚重和科技的前沿还有艺术的美感以及生活的实用,都结合在一起,这是北京陶瓷艺术馆正在干的事情。
目前,北京陶瓷艺术馆已是北京规模最大的专业现代陶瓷艺术馆之一,包括九个展区,在数量上,记载显示为馆藏各类陶瓷艺术品上万件。而从“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打造科教平台、树立文旅品牌”的宗旨出发,北京陶瓷艺术馆则在教育、文化领域作出了许多努力。
从集散地到陶瓷王国
情怀推动陶瓷科普
陶瓷和时代发展紧密相连,无论是文化内涵或者艺术特征,都能反映出各个时代背景下的人民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这一点,北京陶瓷艺术馆名誉馆长及创办人陈进林深有体会。
陈进林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经营陶瓷生意,其公司取名“闽龙”, “闽”为福建,因为他是福建人。“龙”则取自他的属相,但如果有另一种精神意义上的理解,也能说得过去。
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的瓷砖市场都是自发形成的,规模不大,不成体系,经销商大多会租一个小院子,在临近大门的屋里摆上几件样品以供销售。整个市场缺乏统一管理,信任感低,卖方卷款潜逃、买方收货拒不付账等案例时有发生。陈进林后来从中找到商机,打造了京城第一个大规模、专业、规范的陶瓷集散地,建立了自己的陶瓷王国。
“我第一次卖瓷砖的时候,一般家庭就买一箱,贴在灶台上或是卫生间洗澡的地方,别的地方舍不得贴。再看现在,家家用瓷砖已经不是问题,这种变化生活领域的处处都有体现。现在如果要讲瓷器,就是说艺术陶瓷,从贴的砖到陶瓷制品,比如坐便器之类的,功能十分丰富。所以从瓷砖里能看生活的变迁,看到时代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
陶瓷现用于各个领域,在生活、工业制品甚至军工制品方面都用到了陶瓷,可以说陶瓷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而要继续发展下去,就需要教育的力量了。
“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启蒙很重要。比如说孩子们知道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陶瓷还可用于勘探技术,用在飞机、航母上面,这对孩子来说,兴趣会更大,再加上瓷艺术的精美造型,以及瓷文化、瓷历史的博大精深。陶瓷是土跟火的结合,土通过火,做出来那么精美的东西,我想会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陈进林表示。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陈进林从建艺术馆开始,其初衷就是科普教育,现在他把这项工作更是做得更丰富、更细致。
北京陶瓷艺术馆现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基地,有了这个身份,陶瓷艺术馆在科普教育工作的方面更得用心了,因为教育不比其它领域,它的目的很单纯,不能考虑赚多少钱。“它主要是靠情怀,没有情怀的支撑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在教育推动科普方面,北京陶瓷艺术馆与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刚刚又达成了战略合作,双方将在集成教育、展览、体验、大师工坊、指数发布、非遗文创、文化产业规划、文化项目策划、企业文化建设以及陶瓷人才培养等项目开展深入合作,并就开设“陶瓷行业内文化人才培训项目”“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陶瓷文化高端人才培养项目申报”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这是北京陶瓷艺术馆“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打造科教平台、树立文旅品牌”的又一项重大举措。对于这次合作,陈进林表示陶瓷+教育能实现这么多掷地有声的项目合作,实属不易,希望未来能继续扩大合作范围、深入合作内容,实现陶瓷+教育的进一步创新与突破。陈进林同时也受聘为“中国传媒大学产业管理学院客座教授。
陈进林曾经对他的女儿说过,他说我已经把这件事情当成事业来做,而不是考虑赚多少钱的问题,他对女儿说,未来可能留给她一些瓶瓶罐罐,但现在绝不是考虑钱财的时候。
70年中国陶瓷史
与时俱进才会更好
北京陶瓷艺术馆下一步有一个打算,他们打算汇编70年中国陶瓷史。这个项目在陈进林心里已盘桓很久,陈进林的想法是把每个时间段陶瓷的故事穿起来,编成图册,包括这一次“中国瓷.北京事”的部分作品,也会编进图册。
“科普瓷知识之类的事情,如果政府推的话,力度会更大一些,企业只能一步一步走。”所以陈进林也在这里呼吁,希望政府在瓷文化这块加大力度。陈进林举了个例子,“北京现在郊野公园挺多,如果把我们包括陶瓷在内的一些传统文化落地到郊野公园里面,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类似北京陶瓷文化主题公园等等,它是北京的,也是世界的,把传统文化教育和休闲结合在一起,应该会受到关注。北京是文化中心,未来如果每一个公园里面有几个我们中国传特色主题,将会很有特点,对于来北京旅游的人群来说,以具有引吸力。
陈进林表示,他已就此写了提案提交朝阳区政协,就看看下一步会有什么结果。
现在距陈进林初到北京创事业已过去近三十年时间,受互联网影响,现在的经营环境与三十年前已大不一样。
作为在陶瓷浸淫多年的企业家,陈进林对实体经济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企业家首先要做的是面对变化,要有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做到与时俱进。“时代造英雄,英雄也创造时代,各行各业都是一样,都需要转型升级,未来科技影响行业的更迭变化还将更快。只有与时俱进, 才是应对变化的正确方法。